新闻详情
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
2018-03-14 10:29

强化内生动力方面实现精准脱贫。深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关键是增强内生动力,内生动力可以分为区域的内生和人的内生。区域的内生动力需要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可能是具体的物质资源,如使山川、土地、矿产、农作物等产生经济效益。人的内生动力主要是精准扶贫的参与者和精准脱贫受益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通过精准扶贫的外在扶贫力量与贫困群众的内在脱贫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实现从嵌入到内生,让内生动力产生“造血”功能,真正实现精准脱贫。

增强贫困群众参加经济行为的内生动力。深度贫困群体所处地区往往是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导致了他们生产经营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由于他们所生产的大多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面临较强的市场风险,农产品具有区域适应性,深度贫困群体有限的文化技术素质增加了运用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风险。因此,要提高内生动力,就必须从提高深度贫困群体的系统能力和降低其面临的风险入手。推动参与式扶贫,发挥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充分赋予贫困群众项目决策权、实施参与权、知情监督权、管理维护权和评估实施权,让他们有机会或有责任根据自己的需求与意愿参与扶贫开发的全过程,从而提高扶贫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降低经营风险。

发挥精准扶贫的文化功能激发深度贫困群体脱贫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文化贫困”的制约和阻碍。发挥精准扶贫的文化功能,就是以不断满足贫困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中心,依靠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对贫困群众因势利导,注重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引导,稳步消除文化贫困。精准扶贫要对“文化贫困”思想进行改造,开展“文化”扶贫。重视深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破”与“立”,解决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关系,依靠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精准扶贫的文化功能培育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基础。引导贫困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激发深度贫困地区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深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要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对贫困群众自身而言,要激发他们对过上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在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有效带动身边的人脱贫。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培育贫困群众积累和储蓄的意识,以主人翁的意识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变普遍的被动扶助为主动参与。

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扶智重在教育和科技扶贫。教育扶贫要真正切合实际,深度贫困地区在搞好九年乃至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深度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的基本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增强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能力。扶“志”重在培养坚韧意志和坚定决心。按照“组织强、党建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引导广大扶贫人员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踏实工作。让贫困群众对自身现状有正确认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摆脱贫困的志气和信心,去除“等靠要”思想,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作者 黄雪飞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据云南网